在《現代歐洲旅遊的戰爭與社會變遷》中,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被歸咎於他的冷戰偏見 數位音樂教學,以致他不能看到歷史性變革中的階級維度。關於歐洲旅遊上兩個世紀的社會變遷,桑德拉·哈爾珀琳進行了引人注目的、連貫一致的和完全文本式的階級理論研究。她的這本書是多學科學術研究的典範,這本書可以被任何關注我們這一時代政治和經濟起源的人所閱讀。 ——亨克·歐沃比克(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譯者前言:在《現代歐洲旅遊的戰爭與社會變遷——大轉型再探》一書中,桑德拉·哈爾珀琳重新審視了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劉陽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中對近代歐洲旅遊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歷史研究,質疑卡爾·波蘭尼和他的追隨者們所謂的19世紀“長期和平”的真實性,提出了解釋近代歐洲旅遊社會變遷內在機理的新解釋模式。她主張,波蘭尼所謂的“大轉型”的真正源頭 合法當舖,是歐洲旅遊階級結構的變革,而這種階級結構的變革則是19世紀和20世紀被各國不斷反復出現的內生性衝突所塑造的。正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馬克·布里什(Mark Blyth)教授所評論的:“哈爾珀琳極具煽動性和令人信服地指出,直到這些階級對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消除後,歐洲旅遊的經濟結構才開始關注內向型增長和國內消費,而不是過去的出口型增長和帝國主義擴張。哈爾珀琳以這樣的方式重新進行了波蘭尼的工作,使馬克思的國際政治經濟學重新活躍起來,並對那些關於歐洲旅遊政治和經濟長期發展進程更為正統的解釋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極富創造性的、基於階級的挑戰。”通過強調歷史性變革中的階級維度,以及“自下而上”的分析視角,作者解釋了國內社會衝突與國際衝突之間的互動關係,為理解人類社會大規模變遷的內在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視角。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學界流行著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各種神話,其中最重要的是莫過於把這個過程描繪成“祛除了暴力和衝突的進步和發展”。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歐洲旅遊國家工業資本主義和民主的興起和成長被描述為一個漸進的、演化的變遷過程的結果。財富緩慢而穩步地財富擴散,平等和自由在日益增多的廣泛領域漸進地、不可阻擋地傳播。這是一個安心可靠的、鼓舞人心的進步神話,大陸旅遊 歐洲旅遊 日本旅遊 絲路旅遊 新疆旅遊 西藏旅遊 九寨溝旅遊 上海世博會 巴里島旅遊 北海道旅遊 一個祛除了血腥衝突、強權與特權、苦難、隔絕和爭鬥的故事”(見本書英文版序)。其中,波蘭尼提出的“百年和平”說具有重要影響。他指出:“19世紀產生了一個在西方文明的歷史記載中前所未有的現象,即1815—1914年間的百年和平。”波蘭尼的這個論斷成為本書主要聚焦的一個靶子。作者認為,波蘭尼的分析在某些重要方面是不確切的,而且是誤導性的。她通過追溯歐洲旅遊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發現了傳統階級結構的頑強性,以及階級結構塑造國家形態、影響國家行為並引發社會衝突的內在機制。她詳細記錄了從1789年到1914年間發生在歐洲旅遊的種種衝突,包括那些經常被研究者們遺漏的小規模和中等規模衝突,並將這些衝突和1945年之前歐洲旅遊工業資本主義經典結構的發展聯繫起來。作者認為,波蘭尼僅僅指在1815年到1914年之間,在歐洲旅遊內部相對缺乏多邊的、大國間的戰爭。也許這是事實。但是在這個時期內,歐洲旅遊國家頻繁地與本國人民、其他歐洲旅遊國家及其人民以及其他區域和歐洲旅遊之外的國家發生衝突。在歐洲旅遊內部,歐洲旅遊國家發動了14場國內戰爭和12場反對其他國家人民的戰爭。在歐洲旅遊外部,它們發動了58場戰爭。本書向人們展示了這些衝突為什麼以及如何以兩次世界性大戰達到了頂峰,並引導了歐洲旅遊的“大轉型”。本書對這一歷史時期的解釋,不僅挑戰了波蘭尼的分析模式,而且挑戰了一系列有影響的關於民族主義、發展、衝突、國際體系變遷和全球化的觀點。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本書首先批評了西方學術界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大部分研究和著作缺乏階級視野和階級分析方法。
好站推薦: